上周在BYR论坛发了一个阿里内推的帖子,没想到短时间内就收到了成百上千封简历。

我仔仔细细地看了每一封简历,附带有Github地址的我也点进去仔细看了代码。

最终我留下了30%的简历,而且这30%中只有10%的本科生。

筛选标准


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,直接通过筛选:

  • ACM, Topcoder, Google Code Jam、Yahoo! Hack Day等重量级竞赛的获奖经历
  • Google, Microsoft, Yahoo!, Amazon, IBM,Baidu, Tencent等顶级公司的靠谱实习经历
  • Github, StackOverflow、Archlinux等高水平技术社区的活跃人士,贡献过高质量的开源代码
  • Common Lisp, Scheme, Haskell, Scala等函数式语言的钻研经历
  • 黑客行为

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,增大通过筛选的可能性:

  • 保送硕士
  • Top级别的专业成绩
  • 丰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项目经历
  • 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
  • Markdown/Latex生成的PDF简历
  • 高质量的技术博客
  • 技能栏中写着熟练使用Vim/Emacs,以Mac OS X/Linux为日常操作系统
  • 百度之星、腾讯之星、数学建模等同级别竞赛的获奖经历
  • 新浪、网易、搜狐、360、人人、小米、优酷等同级别公司的实习经历

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个,直接淘汰:

  • 空空的邮件正文
  • 简历中贴着一张光膀子的照片
  • 求职产品职位却在简历中充斥着大量技术经历
  • 有类似China Great Wall的项目经历
  • 丑陋、混乱的简历排版
  • 过于空洞或过于啰嗦的项目描述
  • 自我评价中含有愚蠢、幼稚、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
  • 发件人名字或邮件中含有火星文等非主流词句
  • 所有的编程经验只是在学校中
  • 计算机培训学校的经历
  • 技能栏中,写着精通C/C++/Java/Word/Excel
  • 技能栏中,把Visual Basic列在第一的位置
  • 简历中的缩进同时使用了空格和Tab键

一些感悟


本科生的处境

本科生的处境很艰难。

我本人是本科生,按理说会对本科生心软一些,而且说实话我确实很想给这批本科生内推机会。但这批简历中95%本科生的实力显得过于单薄,根本不够看,完全无法与茫茫多的大硕抗衡。

有人会说,学历不重要,硕士中也有水平菜的。

没错,但是请注意,硕士中也有强悍的,而且数量不少,光这帮强悍的硕士就能抢光所有的好Offer。

因此,本科生,除非你有ACM级别的奖牌或者BAT级别的靠谱实习经历并且已经做好了和茫茫多大硕血拼到底的准备,否则请乖乖去读研。

你们TMD还能不能打,本科生?

内推的实质

公司推出内推策略,是为了提前把人才抢到手,而不是给非人才一次额外的尝试机会。

请不要再问我内推失败会不会对正式校招造成影响。

态度与能力

一些小伙伴虽然实力不够,但附上了长长的求职信,而且写得像情书一样,感人肺腑,把自己对公司的向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
抱歉,上百行催人泪下的表达不如几行高质量的代码更有力量。

这是竞争。

态度不能替代能力。

Offer收割机

Offer收割机不是在校招开始后出现的,而是在校招开始之前。

读着一些大牛的简历,能明显感觉到处处透露着的凶狠杀气。

这些人其实已经是Offer收割机了,他们蓄势待发,静静地等待着校招的来临,以检验他们长期苦练的效果。

校招来临,爆发的时候到了。

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是恼火:为什么offer收割机们要拿这么多offer,最后不也只能选一个吗?

因为每一个offer都是他们通宵达旦苦练编程的见证。

看到苦练得到回报,是一件很带劲的事情。

很难描述这种感觉。

就像一种瘾。

残酷的竞争

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0月百度校招的场景,在百度食堂齐刷刷地坐满了上千号人。

这种规模的面试场面,我是第一次见,也是唯一的一次。

各路大牛齐聚一堂,连大名鼎鼎的清华博士都笑眯眯地过来凑凑热闹。

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弱爆了,一点儿也凶狠不起来了。

连续3轮的高强度面试,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节奏。

看到大批大批优秀的人才齐刷刷地败下阵来,唉声叹气地往外走,然后就轮到自己上场了。

感谢与祝福


感谢投简历的小伙伴们对阿里的支持与肯定。

感谢对爬取校招信息代码做出贡献的小伙伴们。

祝福大家都能抢到心仪的Offer。


Fork me on GitHub